要保证弹着点正好就是瞄准点(瞄哪打哪),就得依据距离的不同,给枪装定不同的仰角,这就是表尺的功能。
▲射手通过照门游标上的觇孔瞄准
以美国M1918A2自动步枪为例,这种枪采用“立框式”表尺。基本构造是一个金属框,框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游标就是照门。框的两侧刻有从1到15的数字,表示从100码到1500码的距离。如果需要射击300码距离上的目标,把游标推到3的位置上再瞄准即可。
▲从表尺看,三八式最远能打2400米!这个距离有点匪夷所思了
对于中国的军迷来说,三八大盖可能是更为熟悉的例子。三八式步枪同样是立框式表尺,不同之处在于游标是缺口式,另外,在射击500米以内目标时,立框是放倒的,500米以上才竖起立框瞄准。
在《亮剑》中,赵刚用三八式狙杀日军时就竖起了表尺,这个细节是非常真实的。不过,从游标的位置看,射击距离得有1000米,与剧中的交战距离差得有点远。如果真有1000米,人已经是一个几乎看不清的小黑点了,不借助光瞄几乎不可能命中,算是一个小小的瑕疵。
▲日本99式步枪的表尺,展开的小枝是没啥用的对空瞄具
立框式表尺比较直观,概略射击准确,但缺点一是体积大,二是因为射程与仰角之间不是线性变化关系,所以在表尺上就呈现出越远间隔越大,越近越密集的现象。在常见的步兵交战距离上,表尺数字挤成一堆,容易搞错。
所以,为了应对这个问题,卧式表尺出现了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毛瑟步枪的表尺,卧式表尺的刻度均匀,使用方便,不容易出错。
▲单独看基座是这样的
那么射程与仰角关系的“非线性”又如何解决呢?
奥妙就在于下面的弧形基座上。基座的弧度并不均匀,游标每向前推或向后拉同样的幅度,照门抬起的角度并不一样,同样能达到准确装定仰角的目的。
表尺的基本类型就是以上两种,其它无非是这两类的变种。比如AK系枪械,也是前后推拉的卧式表尺,如果枪的射程近,表尺还可以更加简化。
美国M1卡宾枪的表尺就只设计了两档,高的觇孔对应300码射程,低的觇孔对应150码射程。对于一件用来自卫的武器来说,这已经够用了。美军的M16系列也只有两档,这是因为小口径步枪弹道更加平直,最大弹道高较之前的步枪更低,所以简化为远近两档也是合理的。
射程更近的手枪,干脆就简化为一档,也就是完全固定的表尺——50米以内,确实用不着再调了。
但是,正确装定表尺的前提是能准确知道目标的距离,战场上的士兵能办到吗?其实,战场上的士兵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,还要经常机动,很少能精确测距。距离都不知道,那表尺还有用吗?
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用到“常用表尺”。
在SKS半自动步枪的表尺上,拉到底就是常用表尺,用俄文字母“П”表示。这个表尺相当于表尺3,即瞄准线与弹着点在300米外重合。如果比300米近,那就根据经验,瞄准点略低于目标点,超过300米则瞄准点略高于目标。
那么,表尺都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呢?
表尺以及一切瞄准具的设计依据都是射表。射表是反映仰角、装药量(枪不存在这个问题)、环境变量(气温、气压、风速等)与落点诸元(射程、落速、落角等)之间关系的一种表格。
这么叙述可能有些烧脑了,简单地讲就是抬起多少角度能打多远的对应关系,立框上的刻度,卧式表尺上的弧形,都是根据这个表格设计出来的。如果再接着问,射表又是怎么弄出来的?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