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阴阳清浊【灵枢篇】阴阳清浊内容提要:1、介绍说明了人体的精气由于来源不同,故有清浊之分。而清浊之气与经脉的阴...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红杉树森林,(https://xueqiu.com/6604106891/259306166)

《黄帝内经》阴阳清浊【灵枢篇】阴阳清浊

内容提要:

1、介绍说明了人体的精气由于来源不同,故有清浊之分。而清浊之气与经脉的阴阳属性有特殊关系,阴经中的精气多清,阳经中的精气多浊。清者气滑,浊者气涩。

2、叙述了由于清浊之气混乱后所发生的病变,以及在刺法上有深、浅、疾、徐的不同。

原文

黄帝曰:余闻十二经脉,以应十二经水者,其五色各异,清浊不同,人之血气若一,应之奈何?

岐伯曰:人之血气,苟能若一,则天下为一矣,恶有乱者乎?

黄帝曰:余问一人,非问天下之众。

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乱气,天下之众,亦有乱人,其合为一耳。

黄帝曰:愿闻人气之清浊。

岐伯曰:受谷者浊,受气者清。清者注阴,浊者注阳。浊而清者,上出于咽,清而浊者,则下行。清浊相干,命曰乱气。

黄帝曰:夫阴清而阳浊,浊者有清,清者有浊,清浊别之奈何?

岐伯曰:气之大别,清者上注于肺,浊者下走于胃。胃之清气,上出于口;肺之浊气,下注于经,内积于海。

黄帝曰:诸阳皆浊,何阳浊甚乎?

岐伯曰:手太阳独受阳之浊,手太阴独受阴之清;其清者上走空窍,其浊者下行诸经。诸阴皆清,足太阴独受其浊。

黄帝曰:治之奈何?

岐伯曰:清者其气滑,浊者其气涩,此气之常也。故刺阴者,深而留之;刺阳者,浅而疾之;清浊相干者,以数调之也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译文

黄帝说: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,水色的青黄赤白黑不一样,清浊也各不相同,而人身的血气都是一样的,其相应的状况怎样呢?

岐伯说:人体内的血气,假使能够一样的话,那么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为一了,哪里还会有变乱的情况发生呢?

黄帝说:我所问的是一个人的情况,并不是问天下众多的人啊!

岐伯说:一个人的体内也是有气乱情况的,而在天下众多人之内,也有变乱的人,总的看来其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黄帝说: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。

岐伯说:人所受谷物化生之气是浊的,所受饮料与空气化生之气是清的。清气注入于阴分,浊气输布于阳分。但水谷浊气之中的清气可上升于咽喉,清气之中的浊气可以下行。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混淆,不能分别而行,升降失却其常,这就叫做“乱气”。

黄帝说:所谓阴清而阳浊,浊气之中有清气,清气之中有浊气,究竟清气与浊气怎样来分别呢?

岐伯说:气的大致区别,清气是先上注于肺脏的,浊气是先下行而走入于胃腑的。胃腑的浊气所化生的清气,又能上升于口。肺脏的清气所化生的浊气,又能下注于经脉,内积于气海。

黄帝说:所有阳经都是浊的,哪一经的浊气为最甚呢?

岐伯说:所有阳经中以手太阳经的浊气为最甚,因其独受诸阳经的浊气;所有阴经中以手太阴经的清气为最甚,因其独受诸阴经的清气。大体上说:清气上走于空窍,浊气下行于诸经。而在诸阴经中都是清气,只有足太阴经独受阴经的浊气,是为清中之浊。

黄帝说:对清浊之气的刺法怎样呢?

岐伯说:凡是受清气的都比较滑利,受浊气的都比较滞涩,这是一般情况。所以刺阴经时要深刺而留针;刺阳经时要浅刺而快出针。如果清浊互相干扰紊乱,就要根据具体情况,按常规分别调治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灵枢·营卫生会篇第十八黄帝问于歧伯曰:人焉受气?阴阳焉会?何气为营?何气为卫?营安从生?卫于焉会?老壮不同气,阴阳异位,愿闻其会。歧伯答曰:人受气于榖,榖入于胃,以传与肺,五藏六府,皆以受气,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。营在脉中,卫在脉外,营周不休,五十而复大会,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。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,行于阳二十五度,分为昼夜,故气至阳而起,至阴而止。故曰:日中而阳陇为重阳,夜半而阴陇为重阴。故太阴主内,太阳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为昼夜。夜半为阴陇,夜半后而为阴衰,平旦阴尽而阳受矣,日中而阳陇,日西而阳衰,日入阳尽,而阴受气矣。夜半而大会,万民皆卧,命曰合阴,平旦阴尽而阳受气。如是无已,与天地同纪。

黄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气使然?少壮之人不昼瞑者,何气使然?歧伯答曰:壮者之气血盛,其肌肉滑,气道通,营卫之行,不失其常,故昼精而夜暝,老者之血衰,其肌肉枯,气道涩,五脏之气相搏,其营气衰少,而卫气内伐,故昼不精,夜不暝。

黄帝曰:愿闻营卫之所行,皆何道从来?歧伯答曰:营出于中焦,卫出于上焦。

黄帝曰:愿闻三焦之所出。歧伯答曰: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下,贯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阴之分而行,还至阳明,上至舌,下足阳明,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,行于阴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。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。

黄帝曰:人有热饮食下胃,其气未定,汗则出,或出于面,或出于背,或出于身半,其不循卫气之道,何也?歧伯曰:此外伤于风。内开腠理,毛蒸理泄,卫气走之,固不得循其道。此气剽悍滑疾,见开而出,故不得循其道,故命曰漏泄。

黄帝曰:愿闻中焦之所出。歧伯答曰:中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,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,以奉生身,莫贵于此,故独得行于经隧,命曰营气。

黄帝曰:夫血之与气,异名同类,何谓也?歧伯答曰:营卫者,精气也。血者神气也。故血之与气,异名同类焉。故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故人生有两死,而无两生。

黄帝曰:愿闻下焦之所出。歧伯答曰:下焦者,别回肠,注于膀胱,而渗入焉。故水榖者,常并居于胃中,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,而成下焦,渗而俱下,济泌别汁,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。

黄帝曰:人饮酒,酒亦入胃,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,何也?歧伯答曰:酒者熟谷之液也,其气悍以清,故后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

黄帝曰:善。余闻上焦如雾,中焦如沤,下焦如渎,此之谓也。

翻译

黄帝向岐伯问道:人从哪里接受精气?阴气和阳气在哪里交会?什么气叫做营?什么气叫做卫?营气在哪里产生?卫气在哪里与营气会合?老年和壮年气的盛衰不同,昼夜气行的位置也不一样,我希望听听它会合的道理。

岐伯回答说:人身的精气,主要依靠五谷,当五谷入胃后,经过消化,它的精微部分就传给了肺脏,五藏六府都因此而受到了营养,其中清的称为营气,浊的称为卫气,营气流行在脉中,卫气流行于脉外,周流全身,永不休止,营气各循行五十周之后又会合。阴阳相互贯通,如环无端。卫气行于阴分二十五周,行于阳分亦二十五周,分为昼夜各半,所以卫气行于阳则醒寤,行于阴则睡眠。因此,卫气行于中午而阳气盛,称为重阳;卫气行于半夜而阴气盛,称为重阴。太阴主内,太阳主外,营气、卫气行阴行阳各二十五周,分为昼夜各半。夜半是阴最盛的时候,夜半以后阴气渐衰,至黎明时分阴气已尽而阳气继起,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,太阳偏西,阳气渐衰,太阳落下,阳气已尽而阴气继起,到夜半时分,营卫之气会合,人人都要入睡,叫做合阴。黎明时阴气尽而阳气又起,象这样循行不止,与天地阴阳的运转道理是一致的。

黄帝说:老年人在夜间睡眠很少,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?少壮的人在白天睡眠很少,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?

岐伯回答说:少壮者气血旺盛,肌肉滑润,气道通畅,营卫的运行不失其正常规律,所以白天特别精神,夜间也能熟睡。老年人的气血衰退,肌肉干枯,气道滞涩,五脏之气互相搏结,不能调和,所以营气衰少,卫气内败,造成白天没精神而夜间也不能熟睡。

黄帝说:我希望听到营、卫二气的循行都是从哪里开始的?

岐伯回答说:营气是从中焦发出的,卫气是从上焦发出的。

黄帝说:希望听一下上焦发气的情况。

岐伯回答说:上焦之气出于胃的上口,并于食道上行,穿过隔膜,布散于胸中,横走腋下,沿手太阴肺经的部位下行,返回到手阳明大肠经,上行至舌,下注于足阳明胃经,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周,行于阴亦二十五周,循行五十周后,又会于手太阴经。

黄帝说:人在有热的时候,饮食刚下胃,其精微之气尚未化成,汗就先出来了,或出于面,或出于背,或出于半身,它并不沿着卫气所运行的通道而出,这是什么道理?

岐伯说:这是由于外伤于风邪,以致在内腠理开疏,皮毛为风热之邪所蒸,腠理因之开泄,卫气就走出,当然就不一定沿着它运行的正常道路了。这是因为卫气的性质慓悍滑疾,见到开泄的地方就走,所以不能从它正常通道走出,这叫做漏泄。

黄帝说:希望听到中焦的活动情况。

岐伯回答说:中焦也是合在胃中的,在上焦之后,中焦接受水谷,经过消化,笮去糟粕,承受精液,向上传注于肺,然后化生而成为血液,以养人体,没有什么比它更宝贵的了。所以独能行于经脉之道,叫做营。

黄帝说:血和气,名称虽不同,但却属于同一类,这是什么道理呢?

岐伯回答说:卫是水谷精气化成,营也是水谷精微的变化,所以血和气,名称虽不同,但属于同类。因此,脱血的,不可发汗;伤气的,不可失血,所以人生有一死而不可能死而再生。

黄帝说:希望听您谈谈下焦的活动情况。

岐伯回答说:下焦在胃的下口,将糟粕输送至大肠,又将水液注入膀胱,逐渐渗泄。所以水谷等物质,经常贮存在胃中,经过消化,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,成为下焦主要活动之一。水液也向下渗灌,挤去其水,另留清液,其污浊部分就沿下焦进入膀胱。

黄帝说:人喝了酒,酒也入于胃中,谷物尚未经腐熟消化和分别清浊,而小便就能先排泄,这是为什么呢?

岐伯回答说:酒是谷物经过腐熟而酿成的液汁,其气慓悍清纯,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,也会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。

黄帝说:很对!我曾听说人体内上焦的作用乃升化蒸腾,象天空的雾一样;中焦的作用乃腐熟谷物,象水之腐物一样;下焦的作用乃决渎流通,象沟道排水一样,就是这个道理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小腸手太陽之脈:①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屬小腸;

②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;

③其支者,別頰上䪼,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。

是動則病……嗌痛,頷腫,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

是主液所生病者……耳聾、目黃,頰腫,頸、頷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後廉痛。

為此諸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盛者……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

虛者……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手太阳脉由手走頭,独受阳之浊气,故曰主液所生病。

谷气入胃,行至心而化为赤,随脉而出脉外,灌溉身体皮肉筋骨脉。内营五藏六府。出脉外而化为液,从而生长皮肉筋骨脉。

心主藏脉,心为人膺之中,小肠为腹之中,脉为身体之中,脉出血气以生身。故气出脉外,化为液以生身。

小肠为身体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

也是化成身体的皮肉筋骨脉也。

气由胃出,行至心才化为赤,故离胃远而浊,阴清阳浊,手太阳浊甚,故曰液。

肩解:肩胛骨与髆骨交接处。

颊:顴下,面侧。

䪼:顴下,鼻侧。

頷:頭面与颈侧交接处。闭嘴吹气,轻微鼓起。

液者在身体流而不行。故液不行化,心气不得化,故心气冲咽而嗌痛。

液不行化,故頷肿。

手太阳曰浊甚,故病耳聋,肿类,液不行化也。

肩似拔:是平时的抬不起肩,

臑似折:抬不起手。

皆为液壅于太阳而不行化,未化物。

生身之气,不能化物(皮肉筋骨脉),液壅太阳脉下,故或肿或塞。

目黄:源于太阳脉虚,心气行化不足,故热入筋而目黄。

不可以顾:颈受液壅,人不能自然回头。

气在身体随道游行的过程,就是气行化的过程。

故曰治病可以用石,针,药,食,按摩,导引……诸痛皆实。

水谷入胃化气,离胃远了而为精了。故曰浊,故曰液。

任何治疗都有两面性,故不能说害或益。

气在身体随道运行,都曰行化过程。

经脉曰道:六脉畅通曰无病,有病也自已。

故曰气,血,津,液,脉,精,在身体是行化的过程。

欲得经脉,要紧握水谷入胃化气而行,慢慢解读自己。这才是经脉之常。

津是身体协调温度的基本气。

群友问:水谷入胃化气,荣者水谷之精气;卫者水谷之悍气也。这个“荣”与“营”,请老师讲讲。

答:这个问题,归于黄赤为热的问题。营与荣在内经基本串通使用。仔细看原文慢慢理解吧。(原文来源:《素问·痹论第四十三》)

肺经不是起于中焦吗?

中焦就是胃,故肺经离胃最近,渐行渐远。

至厥阴,也是至身体绝处而归。故曰厥。

小肠为什么叫受盛之官

皮要受液以养,

肉要受液以养,

筋要受液而养,

骨要受液以养,

脉要受盛以养,

故曰小肠为身体受盛之官,故曰化物出焉。

我们这里只讲经脉贴入身体各部。

这里提的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这是用针之理。

热则用镵针散其热。

寒则用提针解其结。

这里不深论述了。

不懂九针之理,所以读起来困惑。

所谓经刺,是刺灸同用。故曰以经取之。

有是配合药,也叫经刺。

这里能做尽能力,把经脉贴入每个人的脑海,积蓄点学习中医的基础。

刺痛其脉,灸起其气。

刺通其脉,灸起其气。

Copyright © 2088 02年世界杯中国队_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 - n360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